7月9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急救‘护’乡,星火守安康”实践团在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街道的荆竹村开展本阶段最后一场线下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涵盖乡村儿童作品展参与、急救知识科普宣讲,并在离别之际前往合作单位仙女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道别,感恩支持,共同见证“护”乡实践的温情落幕。
点亮童心:走进乡村图书馆,共赏成长印记
上午,实践团走进荆竹村图书馆,参与由当地儿童策划的暑期作品展活动。在图书馆负责人带领下,成员们逐一欣赏了孩子们的绘画、手工作品,与孩子们交流创作灵感、鼓励其继续热爱学习与表达。
“姐姐你最喜欢我画的哪张呀?”“你觉得我做的兔子像不像真的?”童真的提问声此起彼伏,实践团成员们在温馨的互动中感受到乡村儿童世界的纯粹与美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老师沟通 杨志鹏 摄)
展开剩余69%(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交流制作理念 何思璇 摄)
科普进村外广场,急救知识“人人懂、敢上手”
在荆竹村村外广场,实践团成员现场搭建简易宣讲台,围绕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突发状况,为前来参与的村民、儿童及陪同家长开展了一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基础急救知识科普课。
本次宣讲内容涵盖了心肺复苏(CPR)、异物卡喉急救处理、烧烫伤应对方法、跌伤包扎技巧等实用知识。团队成员结合现场演示模型与图文展板,分步骤讲解每一个应急动作的注意事项,帮助村民“记得住、用得上”。
“如果孩子被鱼刺卡住喉咙怎么办?”“摔伤了该不该马上揉?”“拨打120时要先说什么?”——面对村民们的实际提问,成员们用通俗语言逐一解答,引发广泛共鸣。
此外,现场还设置了“急救体验角”,鼓励村民亲手操作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模型。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大家纷纷上手尝试,真正实现从“看得懂”到“学得会”。
“以前我们以为急救只有医生才懂,今天才知道我们自己也能做第一步。”一位村中阿姨认真体验后说道,“这个活动办得好,学到了真东西。”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救护知识 刘玉琦 摄)
感恩告别:回到医院致谢同行者
下午,实践团成员集体前往仙女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过去数日以来提供指导与协助的医护人员表达真挚谢意。团队成员回顾自己从初来乍到到如今熟悉流程、独立服务的成长之路,感慨万分。
“在这里我们学到的不只是流程和技巧,更是敬业和责任。”成员们向医务人员鞠躬致谢,并合影留念,为这段医路同行画上温暖句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医院老师的合照 韩延洋 摄)
收获在脚下,成长在心中
为期多日的“急救‘护’乡,星火守安康”社会实践在荆竹村的阳光与笑声中圆满收官。实践团用实际行动将急救知识送进村庄,将志愿精神扎根民心,也收获了难忘的乡情与成长的力量。
从医院导诊台到田间地头,从景区广场到乡村图书馆,这是一场“用知识守护生命、用青春点亮乡村”的接地气之旅。未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将继续引导青年以脚步丈量土地,以真情服务社会,续写更多护航健康、润泽基层的温暖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韩延洋 摄)
通讯员:董姝妍、施杰皓、毛程
发布于:重庆市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